文章标题:
代码审查:规避代码风险的重要指引
文章内容:
2018年9与19日,美国程序员安东尼·汤因的同事存在代码命名不规范以及强制覆盖仓库等行为引发了悲剧,他拔枪指向四位同事以此来维护代码规范,这一极端事件将代码审查推到了关乎“生存发展”的关键位置。
代码审查,远非仅仅是纠正错别字、调整格式那么简单之事。它是软件开发里至关重要的数据质量保障举措,全面覆盖三大重要领域:
一、基础规范准则:优雅代码的文明根基
“代码的优良命名自身便阐释了最为关键的信息。”软件工程领域大师Robert C. Martin在《代码整洁之道》里的这句箴言凸显出规范审查的核心价值所在。
审查要点有哪些?
命名规则层面:
变量、常量、函数、类名是否清晰明了你想要表达的含义?驼峰命名法是否保持统一?要杜绝像a1、tmp这类如同“天书”般让人难以理解的命名。
格式规整度方面:
括号的换行情况是否保持一致?有无用空行来分隔逻辑区块?是到处都是System.out输出还是规范运用日志记录?
声明与初始化状况:
成员变量访问权限比如private是否统一?有没有出现未初始化就直接使用的情况?
注释清晰度方面:
对于关键的逻辑流程、复杂的算法等有无精准到位的注释?要避免出现“魔数”现象,比如if (status == 3)却没人知晓3所代表的含义这类情况。
二、程序逻辑探究;隐藏于循环与异常中的“危险分子”
代码能够运行起来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逻辑是否具备健壮性、高效性以及安全性等。
审查要点有哪些?
异常处理方面:
是否存在捕获了异常却“吞掉”不做处理或者不进行记录(异常被淹没)的情况?该不该抛出的异常有没有及时抛出?像文件流、数据库连接这类资源使用完毕后有没有确保得到释放?
性能隐患排查方面:
是否存在低效的循环,例如多层嵌套循环去处理大数据情况?有没有可提炼整合的重复代码?是否存在无效或者已经废弃的代码?
并发与事务情况考量:
多线程操作是否具备线程安全性?事务的边界是否清晰明确,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UI/交互逻辑审视方面:
用户的操作流程是否顺畅无阻?错误提示是否友好且清晰明确?有没有多余或者没有实际作用的功能?
三、设计实现把关:架构与原则守护者
“代码同样需要遵循原则!”脱离设计原则的随性而为,最终必然要付出代价呢。
审查要点有哪些?
架构契合度检查方面:
代码是否符合整体的架构设计要求?UI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是否职责清晰分明、边界划分清楚?
设计原则遵循状况:
是否遵循SOLID等经典法则?
单一职责要求:
一个类或者一个方法仅仅去做一件事情。
开闭原则体现:
对扩展保持开放态度,但对修改秉持关闭原则。
里氏替换规则:
子类能够无缝替换父类。
接口隔离要点:
避免出现臃肿繁杂的接口,客户端不应当依赖那些不需要的方法功能。
依赖倒置准则:
依赖于抽象层面,而非具体的实现内容。
模式与复用情形:
设计模式的运用是否恰当合适?是否遵循YAGNI原则来避免过度设计?代码的复用是否合理合规?
功能正确性验证方面:
逻辑是否真正契合需求设定?边界条件、安全校验等有没有覆盖到?用户所看到的信息是否准确无误?
安全性与健壮性检测方面:
是否存在SQL注入、XSS漏洞情况?有没有检查数组边界、除数为零、数值溢出等情况?是否防范死循环、无限递归现象出现?
结语:审查是迈向卓越的必经之路
代码审查并非形式主义的挑毛病,而是对软件生命脉络的守护之举。它所审查的不只是符号与逻辑层面,更是开发者对于质量秉持的敬畏之心、对协作所抱有的尊重态度,以及对“代码文明”的不懈追求。
每一次严谨认真的审查,都在降低下一次类似“安东尼·汤式”悲剧发生的可能性。每一次对于命名、异常、原则等方面的较真较劲,都在为构建可阅读、可扩展、可测试、可维护的软件添砖加瓦。
恰如所云:
代码审查责任重,规范逻辑细探究。
架构原则严守护,莫让灾祸起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