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友情、珍爱生命、珍重和平—读余秋雨散文作品感悟

2年前 (2022) 程序员胖胖胖虎阿
230 0 0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处处充满着对人生的感悟和文化的思辨。用他自己的话评价:《文化苦旅》是背负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告诉读者;《山居笔记》是对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这些超越历史遗迹的整体性难题继续探访;《霜冷长河》是当春天的激情消退、夏天的实用终结时,对生命本源的探索;《千年一叹》是对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的深深疑问。

每个人读完他的作品都会有思绪万千,我也一样。但以我的文化素养还无法将其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我只能将我在对余秋雨作品阅读后的一些感想的片断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这几个片断是:珍视友情、珍爱生命、珍重和平。

一、珍视友情

高山流水的故事流传至今,它凄美的音韵仍然绕梁不绝,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成为千古绝唱。余秋雨在《霜冷长河》中将这个故事总结为: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要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他认为这是友情的最高境界。

他同时还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是纯净但脆弱的。他列举了前人防止友情破碎的办法:第一个是捆扎友情,即所谓的拉帮结派。这种方法从一开始就会导致友情变质,不可取。第二种方法是淡化友情,即“君子之交淡如水”,余秋雨认为这是一种机智的无奈——怕一切无法兑现,于是就不作许诺;怕一切欢晤无法延续,于是就不作欢晤。这种方法仍然不可取。第三种方法是粘贴友情。既不拉帮结派,也不故作淡雅,而是大幅度降低朋友的标准,扩大朋友的范围。他认为这样会很累,也不可取。

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思索——我心目中真正的朋友和友情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长久保存真正的友情呢?英国一位诗人说:无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但真的是无所求吗?我想他所说的求的内容指的是物质方面的东西,真正的朋友是有所求的,所求的是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这是余秋雨在书中对朋友的定义。我们如果都能记住这句简单的、但包含着深深承诺的话语,我们就会获得真正的友情。

二、珍爱生命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我们不一定读过,但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本书是一位身患绝症、年迈的社会学教授在即将离世的时候为他的学生上的最后一门课,这门在每个星期二上的课程共持续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是这位老师的葬礼。余秋雨在《霜冷长河》中为这本书写了一篇类似读后感的文章——《最后的课程》。他在文章开始便幽默的说: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人群中稍稍愿意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生,动笔就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就是街头老大娘,开口就是“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当然我想他忘了一类人,就是他自己这样的文人墨客。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生这个话题太过深奥了、太过浩瀚了。而《相约星期二》的主人公却通过平实的讲述为我们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最重要的是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我们从中听到了生命乐章在尾声处的憾人魅力。

这位老人是如此的珍爱生命。不然他不会在弥留之际还如此释然的平静讲述。而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拥有他的勇气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中那句名言大家都会熟记于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让我们都能像《相约星期二》的那位老人一样珍惜生命吧,让生命成为一个爱与被爱的过程,我们才能拥有生活的勇气,我们的生命才能健康的存在。

三、珍重和平

我想这些天来可能全世界都在关注着美伊战争,关注着伊拉克,关注着巴格达、纳杰夫、纳西里耶等等这些晦涩而陌生的地名。但其中有一个我们不应该陌生,而且不仅仅是因为海湾战争,那就是巴格达。因为我们一定都听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巴格达。儿时的记忆毕竟淡薄了,这也是我在读《千年一叹》时才知道的。《千年一叹》这本书是1999年、也就是跨世纪之前,余秋雨跟随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寻访人类古代文明时写的日记。而伊拉克是他寻访的十个国家之一,在这本书中占了不小的篇幅。

这几天我又把这本书拿出来重读了一遍,尤其是关于伊拉克的章节。在同情伊拉克人民和厌恶美国的强权政治的同时,我试图去探究爆发这次美伊战争的文化因由。但结果却令我很矛盾。流经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是全人类文明的母亲河,巴格达也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古巴比伦文明也曾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很难想象一个具有着辉煌历史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会沦落成今天这样。一切善良都好像是传说,一切美丽都面临着杀戮。这句话在今天听来更让人悲痛。但为什么会这样?请允许我在这里暂时忽略美国,只谈伊拉克的本身。在《千年一叹》这本中余秋雨写道:从希腊、埃及、以色列到约旦,一切古迹的所在都小心翼翼的保存着颓柱斜阳、古阶残刻,而古巴比伦城则除了一条仪仗大道外无法找到一丝古老的痕迹了。另外一个细节是摄制组在拍摄古巴比伦城时没有任何阻拦,却无法拍到总统府的一张远景照片。这似乎能让我对刚才的疑问找到一些答案:不能抵御现实的诱惑,轻易加入世俗的纷争,而却忘记了自己的古老文明,最终就会受到惩罚。

也许只有当战争就发生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才能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才能体会到延续文明的重要。记得在前些年有人对于中国动辄宣传自己的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嗤之以鼻,认为那是躺在古人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但美伊战争至少告诉我们一条道理:当你不尊重你的过去时,你就无力反驳别人不尊重你的现在。

的确,在余秋雨的作品中,满是废墟、荒芜这些字眼,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连他自己也承认,他是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任何文章都苍老。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我们无法不老,但我们还有可能年轻”,我认为这是余秋雨作品的精髓所在。如果无法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认为他是在无病呻吟,就会对他对历史遗迹和古老文化的钟爱迷惑不解。他正是想通过对废墟——这种文化残留的描述告诉人们: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的沉思中,废墟才有可能上升为寓言。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也不能抱残守缺,我们必须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和未来。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